导学思政大讲堂(3)∣陈立华: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时间:2021-11-27浏览:1148

  【编者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并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了深入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打造思政育人大格局,外国语学院计划推出“导学思政大讲堂”,邀请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扎实的研究生导师,结合国家大势、社会现实、专业知识,为研究生讲授“大思政课”,筑牢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思想根基。

院网讯(通讯员 张冉 孔浩臻)1125日下午230,外国语学院“导学思政大讲堂”第三期在文澴楼同声传译国际会议中心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陈立华教授,以“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为题,向同学们讲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学院副院长阮全友、党委副书记王芹出席活动,学院硕士生导师代表和各年级研究生踊跃参与。本次大讲堂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芹主持。



讲座伊始,王芹副书记指出“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问题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追寻探索的问题,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也展示出新解释与新内涵,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新的启迪。陈立华教授在学院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深受同学们喜爱,陈教授的讲座将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精神盛宴。

在讲座中,陈立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儒家思想。“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儒家学说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是一种守旧而又维新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及修身论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接着,陈立华教授讲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随着当今社会互联网与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我是谁”成为了大数据时代令人迷茫的问题,从现实到虚拟的身份,成就了生活的便利,但相对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意义上的“我是谁”包含君子人格、内心安定、治国齐家平天下等多种内涵。之后陈教授讲述了“祭神如神在”赋予我们的“正能量”,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时光。最后,陈立华教授进行了总结,儒家文化强调意义与价值的“入世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道德操守,为我们安身立命打造了根基,提醒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要不忘初心,不忘使命,积极正能量的生活学习,向下生根,向上生长。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学院硕导李晶副教授曾是陈立华教授二十多年前的学生,陈教授对其而言亦师亦友,她问及陈教授如何将儒家文化中“向下生根,向上生长”的思想贯彻到文学教育当中?陈教授为其悉心解答,并表明了师道的“传承”也是不忘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谊令人动容。来自21级通用笔译专业的范楷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位若男和法商笔译专业的宋远芳同学积极提问,陈教授都对其进行一一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阮全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陈教授的讲座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如何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发扬光大。他随后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实践中展现时代新风采为例,鼓励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一定要深入践行“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理念。此外,他认为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也能帮助师生们理解“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指引大家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他特别强调,大家应该向陈教授虚心学习,立足语言专业,立足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学会如何让历史说话,如何让文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