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记挪威奥斯陆大学Frode Helland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人:王博  发布时间:2018-04-02   动态浏览次数:320

  

  (通讯员杨碧莹)2018327日晚,我院学术校庆“名家讲坛”第三场学术讲座在文波楼语音21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挪威易卜生研究中心主任、奥斯陆大学北欧语言系主任、国际易卜生组委会主席Frode Helland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题目为“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玩偶之家》的全球传播为例”。讲座由谢群教授主持,副院长王娜教授、刘红卫教授等老师以及研究生一起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Frode Helland 教授介绍了由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建立的IbsenStage数据库。该数据库采用澳大利亚AusStage演剧史料数据库的技术,于2014年完成建设。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87561人参与了易卜生戏剧的传播,其戏剧已经被翻译成67种语言,在244个国家的8592个剧场演出过,与易卜生相关的文化事件有20440项。接下来,Helland教授以《玩偶之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成果传播为例,详细阐释了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对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Helland教授通过大量的“地理集群分布图,显示了1879年至2015年期间《玩偶之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并重点介绍了该剧传播的主要范围、传播频率、传播比较集中的时期等。通过数据分析,Helland教授将看似零散的、无序的戏剧传播活动连接起来,探讨出彼此之间的关联,总结出基本的传播规律,并从社会变迁、历史文化的差异性等方面,论述了《玩偶之家》时而被热捧、时而遭冷遇的深层次原因。

此外,Helland教授还论述了该剧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值得深思的变化。他指出一些女权主义导演在编排此部戏剧时,总是倾向于将主人公Nora塑造成为一个强势能干、勇于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而一些男性导演则往往将其塑造成为一个软弱无能的女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性别的传播者都会在改编、排演《玩偶之家》时做出不同的阐释,而不同的阐释又丰富了此剧的戏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