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珍钊教授讲座: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经典重读

发布者:谢梦雅发布时间:2022-06-21浏览次数:833


(通讯员 王友梅 梁家铭)2022610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为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经典重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蔡圣勤教授主持,学院文学研究方向老师、研究生以及对文学感兴趣的师生通过线上讲座线下互动的方式参与了此次讲座。

聂珍钊教授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学科“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学术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A&HCI)及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ESCISCOPUS)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评委。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首席专家。聂珍钊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创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这一批评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誉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哲学与文学分会发布论文征集,其中设立了“聂珍钊的道德哲学”专项议题。

聂珍钊教授的讲座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聂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用伦理的观点、方法和术语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它是在人类文明三阶段论基础上,建构以伦理选择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伦理选择。聂教授认为,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伦理选择既是对人类目前正在经历的文明过程的理论描述,也是对文学作品本质特征的理论概括,它既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也是解读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论。伦理选择是在教诲中完成的,教诲是伦理选择的方法,然而教诲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发挥作用,而教海的工具就是文学文本。第三部分聂教授以《诗经》《西游记》《项链》《哈姆雷特》等中外文学经典为例,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文学经典文本中批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对哈姆雷特的经典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解读,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哈姆雷特关于生存或毁灭两难问题的思考。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这是一个伦理选择两难的问题,而伦理选择和伦理两难是由哈姆雷特的多重伦理身份造成的。

聂珍钊教授最后总结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解释经典文学作品中能发挥其他的批评方法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重新去理解一部已经有了定论的经典作品,可以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新的理解,更可以从中发现新的价值,新的意义。

蔡圣勤教授为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聂教授通过中外文学的文本,从经典小说到诗歌以及经典戏剧给大家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术语在阐释文本中的重要作用。自然选择解决人的形式问题,伦理选择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只有经历了伦理选择,人才可以为人,也即学以为人。聂教授用孙悟空、玛蒂尔德以及哈姆雷特等例子说明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文学批评方法,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

之后,与会师生积极与聂珍钊教授展开积极互动。陈成同学表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经典作品时常会得出新解,并以《蝇王》为例,请教如何运用术语“斯芬克斯因子”去阐释解读作品中关于人性的主题。聂教授回答:“讨论人性问题,首先就需要讨论有关人的定义。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要准确的理解斯芬克斯因子才容易用它去分析文学作品。‘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构成。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和主导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和从属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和约束后者,从而使人成为伦理的人。”梁家铭同学提出当代环境下,人的形式可能不仅局限于自然选择,还可能有科学选择的考量,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相关描写,那么应该如何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去解读。聂教授回答:“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包括自然选择、伦理选择及科学选择三个阶段。自然选择解决人的形式问题,伦理选择解决人的本质问题,科学选择解决人的科学化问题。目前,我们仍然处于伦理选择的阶段。在科学选择阶段,现有的伦理会被科学消解。所以我们目前只能运用现处的伦理选择阶段的伦理标准去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