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萌教授讲座纪实‖“历史的书写”与非洲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兼谈跨学科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发布者:李颖发布时间:2018-11-20浏览次数:1336

        20181116日上午9点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波楼,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孙晓萌教授应邀就“非洲现代文学的演变生成”和“跨学科视野下外国文学的研究”等两个专题举办了学术讲座。在教授的引导下,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同学们与之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积极的互动,从而对非洲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以及跨学科外国文学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会同行及研究生收获颇多。外国语学院蔡圣勤教授主持了该讲座,并对该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孙晓萌,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种类专业指导分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3年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曾先后两次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洲文学和殖民主义史。她学术严谨,建树颇丰。

 “历史的书写”与非洲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

 孙教授以“Paradigm”非洲语言VS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作为开篇首语,围绕多个方面提出问题,并从后殖民理论的定义和被后殖民理论所忽略的相关历史出发,探讨了非洲本土语言作品与非洲现代文学起源的关系,重点讨论了Ali Mazrui’s Triple Heritage非洲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三股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基于此,孙教授从什么是非洲文学、Literacy in Africa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非洲现代文学的嬗变生成和跨学科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什么是非洲文学

针对什么是非洲文学,孙教授从Sapir-Whorf Hypothesis 的语言相对论解释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的联系,认为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充分得到表达,即只有使用非洲语言书写的文学才是真正的非洲文学。另外,孙教授以Ngugi wa Thiong’o: Decolonizing the Mind—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Africa Literature讲述了其极力捍卫非洲语言的合法性,非洲的欧洲文学传统(Achebe, Soyinka..)等等。另一方面,从Chomsky’s Universalism 分析了Gerald MooreAchebeMphahlele三者对于非洲本土语言以及非洲文学的影响作用。

  

(二)、Literacy in Africa

  就这一问题而言,孙教授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了古埃及语、Nubia, Ge’ezTamazight形成的完整文字体系,并以富拉尼语(Fula / Fulfude)、豪萨语(Hausa)、斯瓦希里语(Swahili)、马达加斯加语(Malagasy)以及宗教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对非洲语言演变的影响。与此同时,孙教授并指出20世纪的北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以及津巴布韦的非洲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大大超出了英文创作的作品数量,进一步从InstitutionsCreative Writing以及Literacy Tradition等方面阐释了非洲文学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孙教授以豪萨语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Shaihu Umar为例,讲述了非洲文学作品一系列经典化历程。与此同时,孙教授从生产与消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关系、Literature BureauIMAGINED COMMUNITIES印刷语言三个方面阐释了其对非洲文学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影响。

(三)、研究方法

当谈到非洲文学研究时,孙晓萌教授主要从文献法、历史学等跨学科研究、文献构成以及文献语言等方面给我们介绍了非洲文学研究建构,并主张要树立自觉的学科意识、研究的主体立场,在研究中要注重多元文化互动,拓展研究视野等。

20172018级研究生和部分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聆听了讲座,并就自己的兴趣和对该论题的见解与孙教授展开探讨。大家提问踊跃,交流积极,沟通轻松,获益匪浅。